fbpx class="post-template-default single single-post postid-2107 single-format-standard wp-custom-logo">

輔導心理學家—「想和學生分享人生看法,陪伴他們成長」

Amy Chan(陳曉中),輔導心理學家 (專業範疇:表達藝術治療),教育心理學研究員及培訓導師,擁有8年以上在心理學及教育界的學術研究及實踐經驗,同時亦是瑜伽導師及治療師等不同範疇的導師。

心理學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是比較神秘的學科,或許你會以為修讀完心理學課程就可以看穿別人的想法?抑或可以成為坐在白色診所治療患有不同精神問題的心理醫生?輔導心理學家陳曉中近年多以小組方式,向學習動機較低的學生提供不同活動,她覺得「我就像大姐姐那樣,向學生分享她的人生看法」。

輔導心理學家是?

在香港被認可執業的心理學家分為四類,分別是臨床心理學家、輔導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家和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家。一般人認識的臨床心理學家主要的工作為診斷和治療,而輔導心理學則注重前期的預防和個人成長指導。

要擁有心理學家資料,首先要修讀心理學學士學位,其後更需要修畢相關碩士或博士課程。Amy從心理學學士畢業後,在大學做過Research Assistant,讀畢了臨床催眠治療文憑後,再修讀輔導心理學碩士和表達藝術治療證書課程。Amy覺得香港的價值太單一化,我們往往為了迎合他人,跟隨大眾的價值而生活,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學習心理學好像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讓她了解人的可能性。

問及為什麼在大學主修心理學,Amy彷彿被這個問題難倒了。打趣說:「大概因為小時候喜歡做心理測驗?還有就是中學時曾擔任朋輩輔導員?」無論修讀學士還是碩士課程時她都以興趣為先,沒有多想畢業後會怎樣,要怎樣賺錢。她說她不是一個實際的人(可能藝術家都是這樣?),相信天父會為她安排適合的機會。可能對於沒有或克服了金錢恐懼的人,機會就會接蹱而來。

她的工作機會大多來自個人網絡,像是大學的教授、中學和大學同學的邀請。最近有位博士朋友在杭州開設了一所幼稚園,更邀請Amy到杭州為學生提供活動。開設了自己的Studio兩年,Amy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團隊,Studio的活動亦不時聯合不同範疇的特約治療師及藝術導師舉辦。

同時亦是教育家和藝術家

除了輔導心理學資格外,Amy同時亦是瑜伽導師、治療師和藝術導師。Amy每年也會安排自己學習兩至三項新東西,她覺得這樣可以發展自己的另一面。所以,Amy的工作並非只是圍繞心理治療和輔導,她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心理學家(Psychologist)」、「教育家(Educator)」和「藝術家(Artist)」。三項工作並非獨立存在,而是互相融合、相輔相承,例如可以將繪畫應用在心理治療上。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命運的安排,被校園環境眷顧的Amy,現在也經常在校園見到她的蹤影,可能是進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準備培訓的教材、或者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中小學生提供活動。Amy覺得「我就像大姐姐那樣,向學生分享她的人生看法」。

Amy現在多以小組形式,向學習動機較低的學生提供不同活動。藝術治療是她經常使用的方法,因為創作藝術時可運用人腦的另一個層面。面對在活動中玩電話和聽歌的學生,Amy不會嚴厲斥責他們,反而會說「這個遊戲我都有玩」、「這個歌手的歌好聽嗎?」等方式和他們打開話題。

不喜歡的工作有哪些?

Amy享受現在的工作,可以讓她見到不同背景的人,透過與他們接觸,學到不同領域的事情。她喜歡服務他人,同時創造屬於她的美。「至於不喜歡,其實也沒什麼。要說就是開Quotation和invoice那些營運Studio的煩瑣工作吧」。如果自己準備充足去帶Session,見到學生投入參與,活動後覺得開心就是Amy最大的滿足感。「有沒有想放棄的時候…?就是工作太累的時候囉。最高峰試過一天要去4、5個不同的地方」。

如果可以跟過去的自己說話,你會和哪個時候的自己說些什麼?

我會和中學的自己說「玩多啲﹗」,那時的自己太乖了,太專注於學業。未來還有很多有趣的事發生,也有不安迷茫的時候,但記得要享受當下。

*注:「醫生」這稱呼在香港有法定地位不能亂用,所以在香港正式名稱是「心理學家」而不是「心理醫生」


訪開後記
訪問Amy最令我驚訝的是在這個物質主義至上、金錢掛帥的香港,Amy在大學選擇修讀心理學時沒有考慮過畢業後的就業問題。或者這些顧慮和擔心是社會制造出來的,或者只需將你喜歡及擅長的事做好,金錢就會隨之而來?

更多有關Amy的工作可瀏覽她的Studio—杏晴身心表達藝發展中心的網頁。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