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class="post-template-default single single-post postid-2156 single-format-standard wp-custom-logo elementor-default elementor-kit-2214">

社企歷耆者共同創辦人 活出自己身分的旅途

社企歷耆者創辦人
社企歷耆者由陳浩民聯同江穎敏及曾家鑫於2013年創立,主要透過企業社會責任計劃、企業培訓及教育工作坊﹐孕育社會各界人士對長者的同理心。

你滿意自己現在的身份嗎?你又會怎樣形容自己的身份?Herman陳浩民的答案是「我是社企歷耆者的共同創辦人」。歷耆者6年來,由只有三位創辦人工作的社企,慢慢得到資金可僱用第一位全職員工,之後獲得青協頒發的2017青年服務大獎,到與大快活和港鐵合作,逐步擴大規模和影響力,當中是一段怎樣的旅程?

跨代共融的社企和團隊

有別於社福機構,社企是一盤生意,透過企業策略和自負盈虧的營運方式,以達致特定的社會目的,而其不少於65%的可分發利潤會再投資於本身業務,以達到該社企的社會目的,而非賺取最高利潤以分派給股東*。歷耆者(Eldpathy,解作Empathy for Elderly)主要透過高齡體驗活動,建立大眾對長者的同理心,由長者及年青人組成導師團隊帶領活動。

長者和年青人的成長背景和處事方式等截然不同,這樣的團隊運作起來不會有問題嗎?Herman說:「其實一老一幼合作起來幾合拍。重要的是大家以同理心,了解隊員的整體,而不是因為部分差異而起爭執。這也是個雙向的學習過程,年青一輩需易地而處,了解長者的需要;長者亦要改變自己,承認社會已經不同了,不可以繼續『想當年』,嘗試接受新事物。」這番話出自自小由祖父母帶大的Herman身上,可能又多了另一番體會。

Eldpathy歷耆者_2

Herman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作為歷耆者的「老闆」之一,處理公司的大小事務。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尚淺的他,究竟是處於劣勢還是優勢?Herman表示:「我反而覺得未經歷過社會的洗禮,可保持對工作的熱情。因為明白年青人的想法,更容易創造適合他們的工作環境。」他分享,創業沒有退路,只能一邊走一邊模索,也吃過不少苦頭和做過錯的決定,幸好一直以來有很多有心人和導師支持和提供意見。

歷耆者工作的價值

一開始沒有太多機構認識歷耆者,沒有什麼生意時,Herman也曾懷疑自己。為了宣傳歷耆者,Herman和拍檔就透過個人網絡,向母校等介紹歷耆者的活動,獲得不錯的口碑。憑著獨特的體驗活動,歷耆者逐漸在學校、企業、NGO及院舍建立名氣,今年更與大快活和港鐵合作,增加該企業員工對長者的同理心,以提供更好的服務。獲得客戶的欣賞,體會最深刻的莫過於歷耆者的團隊成員。對於長者導師﹐平時被人嫌麻煩的「年老」竟然可以轉化成活動中的「專業」,更可向年青人展現自己的經驗,活動讓他們肯定自己的價值;年青的員工需要自由和彈性,希望參與有關公司決定的討論。Herman和拍檔會因應員工的個性,例如怕悶的人,就讓他望接觸不同類型的工作,讓大家一起與公司成長。

Eldpathy歷耆者_3

歷耆者的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背景,有的是社工系的畢業生、有的擁有心理學專業、有的曾在院舍工作。原來除了模擬高齡體驗衣活動之外,歷耆者今年開始了「童夢耆緣」劇場,由長者擔任演員。負責項目的同事對長者的適應力和學習能力感到驚訝。她喜歡這裡的工作氣氛和成員間的互信,也有自主性去決定項目如何進行。有人發現「長者其實和小朋友一樣!」;有人為了公司進步,提出不同的改善建議,所謂的「公司文化」就在無形間建立了。

如果你還未清楚自己想做什麼…

時間回到故事的最初,歷耆者開始的契機是因為Herman和拍檔勝出社企比賽。本身修讀工商管理的Herman不希望畢業後走上典型商科畢業生的路,遇上「社企」的概念後就不再迷惘。對於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麼的人,Herman建議他們多接觸不同的事和人,他解釋:「當你嘗試過後,即使那件事不像你當初所想那樣,但從經驗中會有新的發現,可以延伸成更多可能性。」也許就像英國劇作家George Bernard Shaw所說—Life isn’t about finding yourself. Life is about creating yourself

*民政事務局對社企的定義。


訪問後記
訪問最後深刻的是Herman說這6年的努力讓他活出了「Herman=Eldpathy」的身分。當中的困難和挫折如非當事人應該想像不了,但看著歷耆者的團隊成員分享工作點滴時的雀躍神情,相信歷耆者距離「建立大眾對長者的同理心」這目標又近一步。如有興趣了解和支持歷耆者的工作,可參加成為義工,更多資訊亦可留意Eldpathy 歷耆者 Facebook專頁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