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街坊帶路創辦人 以導賞團重塑人與社區的連結

街坊帶路 創辦人 譚健樂(Luke)
「街坊帶路」為香港社會企業,透過社區體驗、培訓工作坊及其他社區項目,讓街坊以導賞員的第一身角度,帶領參加者互動探索,細味每一個社區的獨特之處,反思不同社會議題。

香港人熱愛旅遊遊,每年出國兩、三次可能是最低消費。如喜歡深度遊的朋友,也許曾參加由當地人擔當導遊的Walking Tour,有說有笑之餘,一邊了解當地歷史文化。但若然將地點換成香港,導遊變成街坊,與參加者重新探索香港的話,你又有興趣參加嗎?

某個星期日,我因工作關係參加了街坊帶路的「深水埗文藝創新」導賞團,參加者沿著大南西街,走過了歷史悠久的皮革店、鋼筆店,也參觀了漸漸在當區為人熟悉的日式雜貨店和Co-working Space。導賞團的特別之處在於介紹景點以外,店主和店員會分享店舖和他們的故事。看著客人和店主的交流,有種似曾相識卻又陌生的感覺。

其實只要在搜索引擎輸入「導賞團」,就會發現坊間有不同機構提供主題各異的導賞團。街坊帶路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成立,又在眾多社區導賞團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小編有機會向「街坊帶路」的創辦人譚健樂(Luke)了解更多箇中的故事。

「我希望改變社區」

街坊帶路 kaifongtour

「街坊帶路的Logo是由點與點連結成線,再由線組成空間,代表人與人在社區的連結,代表每個人在社區生活的故事。」Luke分享,而導賞團是一種結合社區故事和交流的方式。那你們的獨特之處呢(商界人和marketer很喜歡說的USP)?Luke解釋:「我又不完全覺得大家是競爭對手,街坊帶路只是在社區發展或本地遊的生態圈中扮演著不一樣的角色。我們的方式就是透過與不同地區伙伴合作,培訓街坊成為導賞員,建立對社區的歸屬感。」

雖然現在每月都有來自不同機構、NGO、學校和企業等的查詢,但在成立街坊帶路初期並非一帆風順。2017年,街坊帶路獲得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亞軍後,開始逐步發展,然而有別於現在的模式,一開始是由Luke自己直接落區和帶團,但是有關該區的故事和素材有限,連繫到的社區資源與網絡也不足夠。經過慢慢摸索和調整,才發展出培訓社區導賞員—「Train the Trainer」的方式。街坊帶路與地區伙伴成立小組,在為期2個月的培訓中,讓學員了解地區歷史、處理故事素材、學習故事分享與小組帶領技巧、以及進行實習等。

如何體會社會影響力?

街坊帶路 kaifongtour

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Luke形容營運公司時的心情經常大起大落,有時對自己的想法很有信心,有時又會因批評而懷疑自己。覺得迷失氣餒時,他會走進社區,與街坊閒聊,感受最純粹的關係,然後疑惑頓時就消失了。為了讓公司的發展不會偏離願景和使命,Luke會制定不同的檢查點,也會將公司的資源投放於不同項目,分散風險。工商管理出身的Luke,說起公司管理和市場推廣,也有自己的一套,「在資訊年代,『被看見』顯得更為重要,所以我們很重視將活動的資料記錄,編輯成文章或影片等,發布至網站和社交媒體上。」

做社企不能不考慮社會效益和社會影響力,Luke又怎樣看待這方面?他思量一會後說:「我想可以由街坊帶路的義工和參加者成為員工反映到我們的影響力吧。很慶幸很多伙伴認同街坊帶路的理念,並以行動支持我們。」Luke不覺得自己是公司的老闆,反而覺得自己的角色是支援同事,與他們同行,創造一個既自由又有彈性,可以讓他們發揮所長的空間。

「香港這個地方沒有什麼特別,又好特別」

街坊帶路 kaifongtour

Cloris和Tommy在街坊帶路工作了約三個月,兩人同屬Community Engagement Team,主要的工作包括支援社區導賞員並與他們協調、籌備不同主題的工作坊以及到社區設置街站,了解居民的日常等。在職時間不長卻有深刻的體會,他們發現每個社區都有她獨有的氣氛,有些充滿活力,有些比較穩定。「香港這個地方冇咩特別,又好特別」Cloris笑說。我想是因為可以在平平無奇的生活中發現一些特別的故事吧。Tommy發現「原來香港人唔係咁冷漠」,原來街坊只要有一個適合的平台,大都樂意分享他的故事,即使交流的時間只有15分鐘,也可深入地對話。「街坊對大環境有很多投訴呀。了解他們生活的難處後,不禁就會想方法幫助他們。」我試著想像當時的畫面,應該是充滿人情味的時刻吧。

在這動盪的時代,有人開始思考自己和社區的關係,自己可以為這個地方做些什麼?在群眾力量開始抬頭的今天,如果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是否可以創造更多可能性?在分歧對立不斷的時刻,是否仍然存在大家共同的理念?或者你會在社區導賞團或你的社區中找到答案。


訪問後記
吊詭的是,即使我知道社區的人其實很友善,但我也不會主動地與街市賣菜的阿姐說太多呀。Cloris說「那是正常的,因為沒有適合的平台吧。」然後Cloris和Tommy還說了很多在街坊帶路工作的體會,原來工作背後的理念可以是很強大的推動力。有關更多街坊帶路的工作,可瀏覽街坊帶路的網頁Facebook專頁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