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class="post-template-default single single-post postid-2488 single-format-standard wp-custom-logo elementor-default elementor-kit-2214">

朝9晚6以外的可能性 理想的工作要由你自己打造

Photo by dylan nolte on Unsplash

「究竟我是否還要繼續『工作、找新的工作、在新的公司工作、再找工作』的循環?」對於像我這樣每份工作也做不長的人來說,每次轉工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疑問。之前試過花三個月從事Freelance工作,最後還是回到全職工作。我心底相信應該有另一種工作模式,讓你不需要朝9晚6都被困在辦公室。那會是兼職?Slash?創業?看了《就業的終結:你的未來不屬於任何公司》,書中有些看法值得再思考。

工作是義務,還是選擇?

“I don’t think of work as work and play as play. It’s all living.”

Richard Branson

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著作《湯姆歷險記》有這樣的故事——主角湯姆‧索耶有一天被波莉阿姨吩咐要把800多平方呎的圍籬全都漆成白色。他對走過來嘲笑他在做苦工的朋友班恩說:「粉刷圍牆才不是苦差呢,這是一種千載難的殊榮。」湯姆的這席話,立刻把眼前的苦差變得格外誘人,讓班恩忍不住要求湯姆讓自己也刷刷看。

馬克‧吐溫從這個小故事帶出:不管什麼事,你不得不做的叫工作,不是非做不可的叫玩樂。他也提到,有一些富裕的英國仕紳會在夏天時花上一大筆錢,每天駕著四輪四馬的大車奔馳二、三十哩;可是如果有人給他們工資,請他們當司機,他們反而敬謝不敏,因為這時拉車就成了工作。

這反映我們喜歡工作(To work on something),但不喜歡工作給的義務。然而,意義和自由並非在你「埋頭苦幹」之後,才能在未來的人生享受的奢侈品,例如努力工作到退休後才享受人生,但那時已經沒有年輕時的體魄。工作可以從義務變成選擇。我們可以不是因為義務而去做事,而是我們想要工作。

Photo by russn_fckr on Unsplash

這就關乎我們可否決定工作,選擇做什麼、怎樣做。「我們能設計自己的生活到什麼程度,和生活品質、自由及財富都有直接的相關性。能夠設計生活的人,生活中各方面的品質都比較高。」所以如果你的工作要求隨時On-call,你對自己的私人時間沒有控制權,那就考慮那工作是否值得了,所以有人說「選擇工作,其實是選擇了你的生活方式」。

察覺風險 掌握反饋

《就業的終結:你的未來不屬於任何公司》的作者Taylor Pearson提出,就業不只因為將金錢和時間綁住,限制了內在價值的上檔利益,也使就業者放棄了控制大權。時間是最寶貴和唯一真正受到限制的資產,但是在就業的範疇中,除了投入更多的時間,我們沒有其槓桿,我們失去了控制力量,沒辦法因應市場的變動。

Photo by Yeshi Kangrang on Unsplash

那就業和創業,哪種方式的風險較大?與其比較兩者的風險,風險帶來的意義更值得探討。比起就業者累積的無聲風險,創業風險更為明顯、直接。公司這個月的營業額如何馬上就會知道,也可以作出調整;但是當僱用我們的公司業績轉差,管理層會寄出一封安撫性的電子郵件,說一切就要好轉,沒什麼好擔心的。這一來,就業者一直接收不到反饋資訊,直到收到人力資源部的那封信。所以,在我們對於自身安全最有信心的時刻,其實最有可能是充滿危機的時刻,而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察覺。

在新冠肺炎肆虐的一年,一切彷彿都有可能發生,看似規模龐大的公司會裁員、會倒閉,所以別成為無視風險的火雞。所以,我應該創業嗎?這是其中一個選擇。答案還是要不斷尋找,理想的工作要由你自己打造。

Photo by Rowan Heuvel on Unsplas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