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class="post-template-default single single-post postid-2630 single-format-standard wp-custom-logo elementor-default elementor-kit-2214">

殯葬禮儀師:了解家屬幫助他們才是意義所在

陳培興,殯葬禮儀師/HOBBYHK 共同創辦人暨生死教育工作者

以為這是一個關於殯葬禮儀師的故事,與陳培興談下去卻發覺是一個發現和實踐意義的歷程。如果看不到工作的意義,禮儀師就像「打雜」,由一開始與家屬商討喪禮的安排、到舉行喪禮以至出殯,很多溝通、協調和文書工作。再加上這行業少不免要接觸屍體,殮房的惡臭和腐化的遺體等一點都不好受,如果找不到意義真的堅持不了。所以對他來說,這一切的意義又是什麼?

「Find a job you enjoy doing and you will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看著培興分享他在生死教育和禮儀師的工作那雀躍的神情,原來他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其實我不喜歡『Work-Life Balance』這個概念,因為這代表生活有一半時間都在受苦。工作就在生活當中,這才是我追求的理想狀態。」

這樣的想法看似有點「離地」,只要隨便在早上繁忙時間問問那些匆忙乘搭地鐵、巴士的上班族,他們最期待的應該是下班後的生活和假期吧。但工作除了是完成差事和掙錢,是否還有別的意義?比較幸運的是,培興知道他的志向,希望投身為其他人帶來深遠影響的工作,所以無論是生死教育抑或是禮儀師都是圍繞這個主軸。

生死教育教什麼?

說起生死教育,涵蓋醫社、宗教、文化等不同層面,陳培興和拍檔於2018年創立的「HOBBYHK」的生死教育特別著重心靈方向,其中「遺書工作坊」以讓參加者重新發現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和價值為目的,一起走一趟不一樣的歷程。「我會形容遺書工作坊是一個『告白的時刻』,一些互不相識的人可以如此真誠地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底話,每次我都會因為那些真摯的感情而觸動。」

「誰提早 作別遠去 誰留低 慢慢老去 多精彩 盛宴終須 解散離席 不要淚垂……」RubberBand《身後事務所》的歌聲過後,主持人開始導讀遺書*。寫信人是一名病人,收信人是她的姐姐。「以前常常和你打架,爭化妝品,我知道有一枝遮瑕膏你很喜歡,我放在抽屜裡,你有需要就用吧。請好好照顧媽媽」參加者透過閱讀遺書,了解寫信人當刻的心情和價值、寫下遺書的原因,再嘗試代入收信人,兩者的感受有什麼不一樣呢?過程中,參加者一邊反思自己的家庭關係、最重視的回憶、目前想做的事、未完成的事等,最後寫作自己的遺書。

華人社會,特別是上一輩不太擅長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責罵只是因為著緊對方,將自己喜歡(但未必是對方喜歡)的東西送給你便是表達關心的方式。培興說:「我們其實可以運用同理心,理解這些說話和行動背後的關懷,我想讓參加者『看見』。」也是因為這些情感、這些感悟、這些影響力,讓培興深信這就他的志業。

那些喪禮的故事

然後場景一轉,來到死亡的另一幕——喪禮。家屬是一位瘦弱的女生,爸爸去世了。來到蓋棺的一刻,她請大伙們「等等」,看了看爸爸的遺容便離開了。如是者到了第三次蓋棺,女生又走出來,這次她看了很久,其他在場人士,包括培興都忍不住鼻子酸了,因為這一次離別就是永別了。

見證過離別和死亡,生命對培興來說是什麼?「人死如燈滅,離世就是離世,但死亡並不代表意義的終結。例如原是流浪狗的寵物去世後,主人延續對牠的愛,照顧多了其他流浪狗。也試過有位家屬拿了一個紅白藍膠袋到殯儀館,裡面裝滿了媽媽生前穿過的衣物,但數量太多,不能全部放進靈柩。她很苦惱不知道該怎樣處理這些衣物,我便建議她剪下每件衣服的一角,找裁縫縫製成一張被,彷彿讓媽媽繼續陪伴她。」死亡和喪禮看似充滿遺憾和無力感,但像這樣為家屬在保留和捨棄先人遺物之間做到折衷,讓他們能寄情於物,為工作倍添意義和使命感。

殯葬禮儀師的日常

禮儀師需統籌和負責喪禮的每個細節,由協助家屬處理死亡證、火葬土葬等文件,到因應先人的宗教信仰決定葬禮的形式、靈堂佈置、先人化妝、打點葬禮用品、頭七尾七等不同傳統習俗都要釋心向家屬解釋。「除了這些事務,我會花更多心思在了解家屬的感受,協助他們度過這個階段,立體地了解我們服務的對象也會讓這份工作更有意義。」

殯葬業有負責裝飾及運送棺材的仵工、駕駛靈車的司機、主持喪禮的堂棺,也有為先人化妝的遺體化妝師和主要負責接單與統籌喪禮俗稱「行街」的禮儀師。「只看分工,禮儀師好像甚麼都不懂。但其實一個全面的禮儀師需要認識和參與每一個環節,這樣才能完美地統籌整個過程,所以我也會負責為遺體化妝等每個細節,這是對自己的要求。」培興如是說。

外界普遍認為禮儀師收入不俗,事實是他們需要花費多年時間建立人脈、累積口裨。「禮儀師沒有明確的薪酬制度,確實安排需視乎個別殮葬商,但大概可分為月薪和按項目計酬兩種。後者對年青人不利的是他們身邊未必有人需要,而且大部分殯葬事宜都由長輩處理,所以收入不穩。而全職工作,雖然能收取定額薪金,但一個月可能要應付多場喪禮,容易被剝削和感到疏離。所以,如果只考慮薪酬而入行,禮儀師恐怕不是一份優差。但即使如此,如果您仍希望能在對象的最後一程為他好好送行,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的話,相信禮儀師會是適合您的工作。」

「You Don’t Find Your Purpose — You Build It」

培興的公開試成績曾經很不理想,經歷了一些波折才入讀心儀的學系。中學的時候,他不知道讀書為了什麼,直到找到奮鬥的目標,就算是不感興趣的公開試也有了克服它的理由。大學畢業後從事生死教育和禮儀師的工作,他發現「意義」有時候要靠自己建立,假如他沒有和家屬溝通,聆聽他們的故事,解答他們的問題,那工作亦只會變成流水作業。

小編按:HOBBYHK的標語是「Hobby As Living(點止興趣咁簡單)」,當未來很多工作可能被AI取代,或者我們唯有不停磨鍊興趣,活出自己追求的意義,讓自己擁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出路吧。

*工作坊導讀的遺書取自網絡和出版過的書藉或刊物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