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class="post-template-default single single-post postid-2701 single-format-standard wp-custom-logo elementor-default elementor-kit-2214">

招牌師傅與手寫字 招牌行業的變遷與轉型

李健明,耀華製作室接班人,「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負責人,著有《你看港街招牌》。

自從李健明在2016年開始「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他就由耀華製作室的接班人變成身兼造字師、導師、作者多職的招牌師傅。近年本土情懷流行,他將「李漢港楷」數碼化後,肩膀上又多了承傳文化的使命。招牌行業在這十年八載面對巨大的轉變,疫情打擊、網購盛行,街上的店舖倒閉的倒閉,轉型的轉型。「感恩的是,這些艱難的日子我們撐得過」,他一邊回想,一邊感謝同事的體諒和支持。

隨零售業而轉變的招牌製作

曾經是金舖、藥房臨立的旺區,現在變成短期租約的散貨場。店舖開了又關,途經正在裝修的舖位,我們可能都想不起之前那是什麼。街道的面貌正一點一滴地改變,而作店舖門面的招牌也由霓虹字、膠片和金屬立體字變成更多採用電腦噴畫。「整個零售業的生態變化很大,現在即使有人想開實體舖,也未必會租地舖,而租約也可能是短租一、兩年,對招牌沒那麼講究了,所以招牌製作佔我們製作室的生意比重也較以前少了很多。」

香港街頭常見的唐楷書法字體(受訪者提供)

作為耀華製作室第二代接班人的李健明自小就在製作室幫忙鎅字和擔當跑腿,大學畢業後回到店舖幫助,見證著上世紀90年代由電腦和機器輔助生產到現在主導生產的景況。「最初買了電腦,我只是把英文字列印出來,再給爸爸鎅。後來我們逐步添置了鎅膠貼機、電腦噴畫機和鐳射切割機,完成品的細緻度提升了,可以做到更多古靈精怪的東西,像是迷你麻雀耳環和各式匙扣。」

橫跨人手及機器生產的兩個年代,阿健笑說爸爸的手藝自己很多都沒有繼承,但也因此接觸多了其他東西,「我想我們的優勢是肯嘗試,見到最近流行Mirror,便試試製作有關的產品。我們沒有所謂的市場策略,要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反而更多是『隨波逐流』。」在新冠肺炎肆虐,員工都在家工作的日子,工作室只剩下他和姐姐。他們有日靈機一觸,覺得可能有人需要抗疫告示牌,便製作了一些。沒想到反應不俗,幫補了製作室部分開支。

時移世易,當招牌師傅製作的不再只是招牌,寫字師傅為招牌寫下的字稿又要如何延續呢?時間要回到2016年,李健明偶然在電台節目聽到台灣的字體製作公司Justwrite有提供編碼及字體檔案製作服務,重燃起他想將昔日與爸爸稱兄道弟的寫字師傅李漢留下的字稿數碼化的念頭。

李健明以模型重現李伯伯的寫字檔,檔內有寫好的字帖、各種粗幼的毛筆和膠尺等。(受訪者提供)

延續手寫字的親切感

聯絡Justwrite並得知他們可以協助製作字體後,雄心壯志的阿健花了幾個月時間將李漢先生的字稿整理和掃瞄,再在Illustrator上逐筆勾劃文字。當年李漢依照字典逐字抄寫,卻只完成了字典的一半,所以李漢沒有寫的字,阿健唯有從現有的字庫中抽取部件,組合成所需的文字。「我以為自己使用設計軟件多年,一晚畫四、五十個字應該綽綽有餘吧。誰料一晚辛辛苦苦,也只是完成了十多個字。奈何自己已將復修李伯伯街頭書法的計劃在Facebook上公布,為免令支持者失望,只好硬著頭皮畫下去。」如是者,「畫字」和「拼字」竟變成了習慣,又不覺得特別痛苦了。

復修李伯伯街頭書法過程(受訪者提供)

到2017年尾至2018年初,Justwrite將大約七千個李漢楷書輸出成一個字體檔案後,他將之命名為「李漢港楷」,取其「你看港街」的諧音。收到字體檔案後,阿健將「李漢港楷」的不同文字列印在紙張上方便校對,「因為造字是逐個字畫出來,但真正使用的話就會一組一組地出現,所以校對要就調教筆劃的粗幼大細,統一風格。」這段時間,他亦添加了一些香港常用字,例如石硤尾的「硤」。

校對「李漢港楷」(受訪者提供)

「李漢港楷」終於在2019年大致完成了!復修李伯伯街頭書法期間,阿健一直都有將進度在Facebook專頁更新,發現原來有不少同好支持他,願意花錢購買「李漢通楷」,所以他在2020年發起眾籌方式集資,公開發行其字體。其後「李漢港楷」便出現在不同產品,例如島人源文創工坊的短袖Tee、JK Workshop的揮春印章、香港D的帆布袋等等。

阿健由2016年開始一直馬不停蹄,白天處理製作室的事務,晚上和週末復修李漢港楷。有賴眾籌計劃成功達標,他更於2021年推出了第一套中文字的勾通字體(Stencil)——李漢通楷,常用於模板和噴漆。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的意外收獲

命運奇妙的是當你不求回報做你想做的事的時候,有些機會就會突然出現,這也間接促成了耀華製作室的轉型。「好多事情都在因緣際會下發生。2017年我認識了長春社,得知他們正在籌備有關城市文字的展覽。雖然我手頭上的字稿趕不及展出,但他們介紹了第一個訪問給我,讓更多人知道我的計劃。也是因為他們的邀請,我才開始帶導賞團和工作坊,以前我是完全不懂得教書的。」凡事勇於嘗試讓他開拓了新的可能性。

模板字工作坊——布袋製作(受訪者提供)

帶領過不同的導賞團和工作坊後,新的機會在2018年出現,有出版社邀請阿健撰寫一本概述香港招牌的書,然後他的《你看港街招牌》順利推出並獲得不錯的成績。「很多事情都是環環緊扣的,例如眾籌成功後,為了答謝大家的支持,我花了幾萬元買了四百多本《你看港街招牌》,送給全香港的中學。沒想到有老師藉此認識了我,更有學校邀請我們到學校教授廣告和招牌等的知識。」

「這十年八載招牌行業面對很大的轉變,慶幸我們做到轉型,由注重手工的行業變成傳授知識的文創產業。之後會做什麼?我也不知道呀,但我們勝在肯試肯做。」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