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銘是台灣的自由作家。商業雜誌編輯出身的他在上班七年之後身心過勞,2012年辭職放浪了一整年,期間決心成為不受雇的自由工作者,獨立生存至今九年。大學畢業到現在,我一直都感興趣的話題大概就是「工作」了,由怎樣找到你的天職、職場的新趨勢、不同的工作型態等書籍都看過不少。看了他的《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再結合這些年對工作看法,作以下總結。


製衣職人細說行業轉變與自己的成長
這年頭「樂壇已死」了,「電影業也不能像八、九十年代般輝煌」,製造業的生產線和廠房亦早已遷移到中國內地和東南亞國家,這裡剩下的可能是一群一直還在堅持的人。也許他們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單純做著自己相信和覺得有價值的事。Edmond在製衣業界打滾了30年,由採購、批發、在大陸設廠、到舞台服裝設計等工作他都曾涉獵。2020年,他和拍擋成立了「本土製業」,希望復興本地製衣。

殯葬禮儀師:了解家屬幫助他們才是意義所在
以為這是一個關於殯葬禮儀師的故事,與陳培興談下去卻發覺是一個發現和實踐意義的歷程。如果看不到工作的意義,禮儀師就像「打雜」,由一開始與家屬商討喪禮的安排、到舉行喪禮以至出殯,很多溝通、協調和文書工作。再加上這行業少不免要接觸屍體,殮房的惡臭和腐化的遺體等一點都不好受,如果找不到意義真的堅持不了。所以對他來說,這一切的意義又是什麼?

生活新型態 做自己人生的設計師
擁有編輯、導演、作家等多重身份的日本斜槓族米田智彥在2011展開了一場名為「遊牧東京」的冒險。他拉著一個行李箱在東京內行走,與其他人共享著這座城市的所有功能,歷時一年,走遍大約50個合租屋、共享辦公室,遇見了100多位同樣以自己的方式設計人生的人。雖然已過了10年,但當中的故事還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Happy Amy – Amylaceous Kitchen 以簡易食譜分享快樂
自小在互聯網和社交網站下成長的一群也許比起醫生、律師和老師等傳統專業,對成為 YouTuber和KOL更感興趣。究竟這些新職業會否為人們帶來更大滿足感和自由?Amy自2014年起經營「Happy Amy」的YouTube頻道和其他社交網站,透過分享簡易的煮食方法,讓大家可以勇敢地踏入廚房,感受煮食的樂趣。在她眼中,「YouTuber」是一份怎樣的職業?

可能是香港的末代漁民:冀為香港人提供更多海魚選擇
人總是害怕改變,不擅長面對不確定性。對於轉工,我們往往煞費思量才能下定決心,更何況是「轉換跑道」要承擔的風險和不安。九年前,林子龍Alex做了一個令身邊的朋友感到錯愕的決定——由化妝師及美術指導轉行做漁民。這些年來,他逐漸建立自己一套的養魚心得和劏魚技法,創立「本土養殖」,一步一腳印地累積經驗和成果。你說在香港養殖海魚是否仍有需求和價值?或者閱讀Alex的故事和兩位未研香港實習生的分享能為你帶來一點啟發。

森林療癒嚮導 與都市人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
接觸大自然能使人身心愉悅早有報導,即使簡單如早上曬太陽15分鐘也可減壓。日本人熱衷到訪如山岳和神社等「能量景點」,相信那裡有高質的氣場和能量,因而可得到大地的能量。無獨有偶,日本亦於1982年代提倡「森林浴」,鼓勵人們漫步於山林之間,享受大自然的動與靜,放鬆身心。森林浴的概念其後普及至世界各地,繼而有國際性的森林療癒協會成立,培育森林療癒嚮導,陳堯燊Sun便是其中一位。

由插花新手到開班教學 花藝師Nicole的創業夢
近年手作風盛行,開網店或在網上寄賣自己的產品,發展副業,甚至自己做老闆創業會否是你的夢想?而當中又有多少人會持續不懈地努力,將夢想由一個念頭發展成事業?Nicole由2016年開始接觸花藝,2017年開設「Nicole花藝教室 Nicole Floral Class」的YouTube頻道,到2020年尾租下自己的工作室,她說能夠走到這一步,是憑著聽起來不太有型的「堅持」。

朝9晚6以外的可能性 理想的工作要由你自己打造
「究竟我是否還要繼續『工作、找新的工作、在新的公司工作、再找工作』的循環?」每次轉工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疑問。我心底相信應該有另一種工作模式,讓你不需要朝9晚6都被困在辦公室。那會是兼職?Slash?創業?看了《就業的終結:你的未來不屬於任何公司》,書中有些看法值得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