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蔴地人的社區故事與職業主線

翻查報導,原來這幾年因為疫情、因為消費模式改變、因為重建、因為移民等不同原因而結業的店舖數之不絕,珍寶海鮮舫、蓮香樓、漢榮書局、百年找換有限公司、灣仔樂景快餐店、大埔陳漢記、深水埗布藝市場……面對社區的改變,有人覺得唏噓,有人希望了解更多,有人嘗試參與,在油蔴地從事社區工作十年的「樂地文化」創辦人孔維樂覺得每個人都有他的位置,而阿樂的工作模式亦慢慢由直接參與變成教育。
職業的主線
阿樂回想原來小時候的經歷已培養了他的社群意識,「婆婆經營佛堂,久不久便會帶我們一起去做法事超渡死者。那時又會參加互助委員會的活動,簡簡單單地幫助別人,其實都不錯。」很多人的工作,會去到哪個位置,大概很早已經決定,只是到阿樂摸索到現在的工作方式,又經歷了不同舖墊。
投身社區工作之前,他在機構負責青少年工作、讀了神學碩士,也曾在教會擔任傳道。「轉變的契機是反高鐵等社會運動,覺得基督教擁抱的價值要回到社會,但教會卻自成一角,沒有和群眾同行,所以最後我都離開了。」2013年剛開始在油蔴地從事社區工作時,他稱那時的工作像「救火」,見到哪裡有需要便去幫忙。出版過社區報、帶過超過120場導賞團,希望參加者可以藉此認識這個地方,思考自己和社區的關係,再想像自己的專長可以怎樣發揮。當中有人將經驗衍生成新的導賞團或社區報,有的則將社區的概念融入工作中。

就這樣做著前線的工作三、四年後,阿樂發現社區工作背後需要認識社會結構,有很多學問,他開始退下來問自己應該怎樣繼續做下去。「我想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沉澱的階段,思考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善用過去的經驗尋求突破。之後你會篩選一些適合你而你又願意花十年光陰去做的事。因為沒有十年時間,成效有限。」對他來說,那仍然是社區工作,只是方式改變了。
「我們的工作要等待別人的邀請,再加上疫情,試過3個月只完成了一項工作。」懷疑自己工作的價值、抱怨街上都沒有人了還可以怎樣的時候,他發現會不會是他沒有新的服務可以提供,而舊有的已經飽和,所以才沒有人聯絡?然後他接觸了社會設計,覺得和自己一直以來的社區工作很吻合,又在因緣際遇下認識了理工大學社會創新設計學系的導師 ,而他們又需要一個了解社區的嚮導,所以大家便一拍即合,就這樣開拓了新市場,吸引了不同機構查詢相關活動。2022年成立了「樂地文化」後,他的工作變成以教育為主,以社區散步、社區筆記、或參與式社區行動等訓練一些想入行做社區工作的年青人。

社區 X 導師
對於職業的主線,阿樂認為,「不是我尋找主線,而是主線會找上我。在過程中,雖然會遇到挫折,但你仍會再接再厲,而做起來又覺得心應手的話,那便是你需要回應的主題。」所以,大家可以在評估風險後盡情試錯,累積不同經驗,這樣你才有資源去想像什麼適合自己,設計工作。現在他一早起床後會先做運動,花兩小時看書,下午會教班、洽談工作或個別約見年青人。收入來源一部分是出租工作室予不同團體舉辦工作坊、展覽、音樂會等活動的收益,亦有部分來自損款,與機構合作和到學校教班。
大概工作上已接觸過各式各樣的職場問題,除了是社區導師,阿樂更像一位人生導師。問到如何才能過上像他那樣平衡工作、學習等不同面向的的生活時,他卻反建議說,「最好就不要想像我這樣,而是尋找屬於你的節奏。我的節奏需要很多東西配合,第一要喜歡這件事,第二要身邊的人配合,不能太自我。所以這只是個參考,不是唯一答案,重要的還是經營你的主線。」

工作是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為其他人帶來價值,而承載價值的方式之一就是金錢,所以有人煮得一手好菜,人們會慕名前往品嘗;有人擁有相關行業的知識,可以開班授課。而當有人或團體需要認識社區,擁有不同社區網絡的社區導師則成為他們的引路人,重要的是你如何將自己的專長與社會發展結合。
社區工作就是要在那個地方生活
油蔴地予人的感雖然雜亂草根,但又不失歷史和文化特色,阿樂稱之為是個很過癮的地方。小時候因為父母的關係,阿樂已認識社區五份一的街坊,到後來開始社區工作,又接觸了一些新搬到油蔴地的街坊。「大部分街坊、店主都樂於和其他人交流分享,有時在他們做生意以外多聊幾句,他們都覺得頗特別。在這裡做了十年社區工作,與不少街坊建立了聯繫後,發覺原來有些人真的很愛油蔴地。你越了解這裡的社區結構、文化歷史,便越明白這裡的獨特之處。」

面對市區重建、舖頭結業這些社區的變化,他認為沒有所謂以前的比較好,反之亦然,重要的是大家是否理解新舊世界的價值。「以前社區的鄰里關係較強,強到以至挪用了對方的關心,而現在鄰里間少了交流與互動,變得互不相干,所以大家應該思考的是怎樣才是友善社區,我們可以怎樣呈現這些元素。當大家說要留住某些東西時,要明確說出它的價值,這些文化背後塑造了什麼,我覺得這才是重點。」
阿樂時常引述一句哲學用語——「我們永遠在中間」,意思是我們不是第一個開始,也不是最後一個,前人已經做了一些事,舖了一段路。「我不知道我現在做的會否被某個世代接收,然後在他的世代演變成其他應用。但我相信人與人走在一起,只是對話和交流已經會帶來轉變。」大家都還是這裡,大家都是社區的一員,便有各自參與的角度。他分享最近對社區感興趣的年青人增加了,寄語大家可先由學習主動與人溝通開始。
延伸閱讀
大時代下的小書店:「夕拾x閒社」作為連結書友的「社區中心」
未來,阿樂計劃在油蔴地開展一個為期3年的研究和記錄,和街坊一起設計,讓他們覺得自己都是社區的設計師,他們都有能力設計。「總之就是繼續創作,Make Something New, Make Something Different。」